清廉文化
当前的位置: 本站首页 >> 党群工作 >> 清廉文化 >> 正文

廉政人物

时间:2023-09-28 15:36:59  作者:


(一)包拯廉政故事

包拯(999年-1062年7月3日),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肥东)人,北宋名臣。

包拯廉洁公正、立朝刚毅、不附权贵、铁面无私、英明决断、敢于替百姓申不平,故有“包青天”及“包公”之名,京师有“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之语。后世将他奉为神明崇拜,认为他是奎星转世,由于民间传其黑面形象,亦被称为“包青天”。

包拯被提拔为大理寺丞、知端州(今广东肇庆)时,当时端州特产端砚是宋朝士大夫最珍爱时髦的雅器,当地每年向朝廷进贡。凡在这里做“一把手”的官员,都在“贡砚”规定的数量外加征几十倍的数额以贿赂朝廷权贵,所谓“打点”中央的关系,此举加重了老百姓的负担。个性官员包拯一上任就高调破除这则运行多年的潜规则,下令只能按规定数量生产端砚,州县官员一律不准私自加码,违者重罚。并且表态,自己作为“一把手”,决不要一块端砚。此举在当地掀起轩然大波。三年后,包拯任期满,被调至中央任职,果然“岁满不持一砚归”。《包公掷砚》的故事以这个蓝本创作的。

(二)陈廷敬廉政故事

陈廷敬(1638年12月31日―1712年5月23日),本名陈敬,字子端,号说岩、午亭,泽州府阳城县中道庄(今山西省晋城市阳城县北留镇皇城村)人。

陈廷敬为政清廉,《清史稿》给他以“清勤”的评价。在官居吏部尚书时,陈廷敬曾严饬家人,有行为不端者、有送礼贿赂谋私者,不得放入;当时清廷内不少官员贪污受贿,腐化之风十分严重。陈廷敬深切痛恨。他于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正月向朝廷上疏:“贪廉这两方面,是做一个合格官员的关键。然而奢俭这两者,又是造成贪廉的根由。要使官员清廉,就先要使他们养成节俭的品质。古时候,从衣冠、车马到服饰器用,办理婚丧大事,都要‘贱不得俞贵,小不得加大’。现在由于奢侈之风未除,以至贫穷的人办事节俭反受讥笑,富有的人铺张而无人反对,使得大家竞相奢侈,成为一种风气。于是,贪污求利,触犯法律的事就跟着多起来,而且日趋严重。”他一针见血地指出:“好尚嗜欲之中于人心,犹水失堤防而莫知所止。”

康熙帝接到陈廷敬的上疏,表示赞同,指出,今后“务须返朴还淳,格循法制,以副朕敦本务实,崇尚书俭至意”。

(三)于成龙廉政故事

于成龙(1617年9月26日-1684年5月31日),字北溟,号于山,山西永宁州(今山西省吕梁市方山县)人。清朝初年名臣。

于成龙善于决狱,以执法严正,不徇私情,正直清廉著称。在二十余年的宦海生涯中,于成龙三次被举“卓异”,所到之处,皆有政声,成为清代循吏的代表人物。康熙帝曾赞谕道:“朕博采舆评,咸称于成龙实天下廉吏第一。”史称“闾巷诵其绩,久而弗渝”。百姓呼为“于青天”,民间还流传着“鬼有冤枉也来伸”的歌谣。

于成龙任罗城知县时,儿子从山西老家来看他。他只有一只咸鸭,于是就割了一半给儿子,作为儿子归路上的菜。由此,人们都叫他“半鸭知县”。后来,他的官阶越升越高,生活却更加艰苦。于成龙带头实践“为民上者,务须躬先俭仆”。去直隶,他“屑糠杂米为粥,与同仆共吃”,在江南是“日食粗粝一盂,粥糜一匙,侑以青菜,终年不知肉味”。江南民因而亲切地称他作“于青菜”。总督衙门的官吏在严格的约束下,“无从得蔬茗,则日采衙后槐叶啖之,树为之秃。”他天南地北,宦海二十余年,只身天涯,不带家眷,只一个结发妻阔别二十年后才得一见。他的清操苦节享誉当时。

(四)狄仁杰廉政故事

狄仁杰(630年-700年),字怀英,号祁溪,唐代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唐朝宰相、政治家。

他以明经出身,初在汴州、并州等地任州郡属官,后到京师供职,由大理寺丞一直做到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无论何时何地,狄仁杰都能做到廉洁奉公、清俭恤民,受到广大人民的崇敬。

唐中宗弘道元年(683年),狄仁杰出任宁州刺史。宁州是胡汉杂居区,民情复杂。官府和百姓之间的关系很紧张。狄仁杰到任后,大力整肃吏治,以身作则,倡行廉政,同时妥善处理各族关系。当时天下承平日久,各级官吏之中,腐败之风渐长,因此,武则天实行酷吏政治,常派人巡视各地,严惩贪官污吏。御史郭翰奉命巡察陇右,一路上查处了许多贪赃枉法的官员。宁州百姓听说此事,生恐郭翰不问青红皂白,伤害狄仁杰,于是纷纷涌上街头,等候郭翰一行。“及入宁州境内,耆老歌刺史德美者盈路,”直到郭翰表态:“入其境,其政可知也。愿成使君之美,无为久留,”狄仁杰之清正廉明,受人爱戴,于此可见一斑。

(五)焦裕禄廉政故事

焦裕禄(1922年8月16日—1964年5月14日),山东淄博博山区北崮山村人,原兰考县委书记,干部楷模,革命烈士。在兰考担任县委书记时所表现出来的“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精神,被后人称之为“焦裕禄精神”。

焦裕禄始终保持艰苦朴素的作风,他长期有病,家里人口又多,生活比较困难,可是他坚决拒绝给他救济。焦裕禄的办公桌、文件柜都是原兰封县委初建时买的,有不少地方破损。当时有人劝焦裕禄同志换个新的,他没有采纳这个建议,而且修了修,照样使用。他用过的一条被子上有42个补丁,褥子上有36个补丁,同志们劝他换床新的。他说:“我的被子破了,是需更换新的,但应该看到,灾区的群众比我更需要。其实,我这就很好,比我要饭时披着麻包片,住在房檐底下避雪强多啦,焦裕禄的衣、帽、鞋、袜都是拆洗很多次,补了又补,缝了又缝的,虽然破旧得很厉害,但是焦裕禄同志总是舍不得换。他的爱人徐俊雅同志最后生气了,不给他补,他就自己动手补。一次,有位干部提出要装潢一下领导干部的办公室,焦裕禄同志严肃地说:“坐在破椅子上不能革命吗?兰考的灾区面貌还没有改变,群众生活还有困难,富丽堂皇的事不但不能做,就是连想也很危险”。

(六)孔繁森廉政故事

孔繁森(1944年7月-1994年11月29日),山东聊城人。他18岁参军,196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复员后曾任聊城地委宣传部副部长、日喀则地区岗巴县委副书记、拉萨市副市长和阿里地委书记等职务。

孔繁森,是一位一尘不染、两袖清风的好干部。他的家境本来就不富裕,再加上每次下乡总要接济生活贫困的藏族群众,有时不到半个月,工资就所剩无几。领养了3个震灾孤儿后,孔繁森经济上更加拮据,为了不让孩子们跟着他受苦,他悄悄地来到了西藏军区总医院血库,要求献血。护士认为他年纪已大,不适合献血,他就恳求护士:“我家里孩子多,负担重,急需要钱,请帮个忙吧!”护士见孔繁森如此恳切,只好同意他的请求。1993年,他先后献血900毫升,共收取医院按规定付给的营养费900元,都用于生活补贴。

在外人眼里,一个共产党的中高级干部生活如此清贫真难以想像。1993年,妻子到西藏探亲,去的路费由自己筹措。由于看病,妻子将返程的路费花光,只好向孔繁森要钱,他东挪西借才勉强凑了500元,而回程机票当时是每个人800元。妻子不忍心让丈夫为难,就自己找熟人借了一些。回到济南后,他妻子去看上大学的女儿,女儿一见面就对妈妈说:“学校让交学杂费,我写信给爸爸,爸爸让我跟您要。”他妻子一听,眼泪刷刷地流了下来———自己身上剩下的钱,连回家乡聊城的车票还不够,哪里还有钱给女儿交学费!

孔繁森把工资中的相当大一部分用于帮助有困难的群众,平时根本就没有攒下几个钱。他给群众买药,扶贫济困时出手大方,少则百十元钱,多则上千元。他因车祸牺牲后,人们在他的遗体上找到的现金只有8元6角,在场的每个人都流了泪。

(七)赵雨亭廉政故事

赵雨亭(1917年-2008年),原名赵霆,山西平定县人。1937年加入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共平西、平定、武乡县委书记,太行二地委、晋中三地委宣传部部长。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汾阳地委副书记,运城、晋南、临汾地委书记、中共山西省委常委组、织部长、省纪委书记、省委书记等职务。

赵雨亭同志早年受进步思想影响,追求光明,探索真理。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听从时代召唤,毅然参加了晋东抗日游击队,奔赴抗日战场,他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实事求是、公道正派,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做出了积极贡献。他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以群众利益为重,经常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全省各地都留下了他的足迹。他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始终保持了共产党员的本色,在广大干部、知识分子和人民群众中有较高威望。

(八)孙嘉淦廉政故事

孙嘉淦(1683-1753年),山西省兴县人,历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是清前期一位突出的有胆识的宰相级官员。至今吕梁一带知道孙嘉淦的老百姓还很多,关于孙嘉淦的故事更是广为流传。孙嘉淦告老还乡,从京城回兴县之前,心想自己一辈子从不贪污,没有攒下几个钱,如今荣归故里,还是一副穷酸模样,遭乡绅土财耻笑的同时,也给朝廷丢脸。思谋良久,他让仆人连夜买来十几口厚重木箱,并亲自动手装满了砖头。第二天,辎重浩荡启程回家。没料到,皇帝得到举报说,孙嘉淦平常装清廉,实际也是个贪墨官,原因在于,他回乡的时候金银财宝带了好几骡车。于是,孙嘉淦行至半路遭到检查。此事一经汇报,皇上很是感动,命令沿途官府以真金实银换下了孙嘉淦箱子里的砖头,算是重重赏了他一笔。

(九)魏象枢廉政故事

魏象枢(1617—1687年),蔚州(今河北省蔚县。在清康熙三十二年以前隶属于山西省大同府治)人。进士出身,官至左都御史、刑部尚书。魏作为言官,敢讲真话;作为能臣,为平定三藩之乱立下大功;作为廉吏,他“誓绝一钱”,甘愿清贫;作为学者,注重真才实学。

魏象枢为官期间,忠心耿耿,勤于政事。在清王朝建立之初,战争的创伤尚未抚平。面对当时政治、经济千疮百孔、百废待兴的时局,他竭尽全力为统治者献计献策,提出很多重要的建议和设想。在任用官吏方面,他主张以才能和品行为标准,定期考核各级官吏的政绩,严惩循庇受贿的贪官污吏,选贤任能;在经济方面,他主张尽快整治江河,恢复农业生产,发展商业,整顿税收和关税制度,确诂价值;在整饬社会风气方面,他主张兴教化,正人心,励天下,戒邪恶。因事被坐后,魏象枢离官而去十三年。被重新任用后,他先后举荐了毕振姬、陆陇其、张沐等十余人。复出之后,他对整肃纲纪不遗余力,因为政绩卓著,屡屡被迁,官高爵显,成为当时名重一时的理学名臣。

(十)杨继宗廉政故事

杨继宗(1426—1488),山西阳城匠礼村人。天顺元年进士。授刑部主事,擢嘉兴知府,大兴社学,子弟八岁不就学者,罚其父兄,超迁浙江按察使,旋以右佥都御史巡抚顺天,乙巳年历指中官及文武诸臣贪残,左迁云南副使,累官左佥都御史,巡抚云南。成化年间,被称为“明朝天下第一清官”。

一次御史孔儒到嘉兴清理军籍,各里老人多被他鞭挞而死。杨继宗张榜告示说:“有被御史杖责致死的,来府衙报告名姓。”孔儒十分恼怒,临行前,突然闯入府中,打开杨继宗的箱筐察看,发现里面只有几件旧衣服,惭愧而去。

九年任满,杨继宗被破格升迁为浙江按察使。他多次冒犯太监张庆,张庆哥哥张敏经常在宪宗面前诋毁杨继宗。宪宗说道:“你说的不就是那个不要一个钱的杨继宗吗?”张敏颇为诧异,写信给张庆说:“好好对待杨继宗,皇上已经知道他这个人了。”杨继宗逝世后朝廷追赠其谥号1、晏婴春秋时期的齐国丞相晏婴,曾经辅佐齐灵公、齐庄公、齐景公三朝,历时40年。他廉洁从政,清白做人,从不接受礼物,大到赏邑、住房,小到车马、衣服。曾3次谢绝齐景公赠送的一千两黄金、豪车宝马以及豪华府第。不仅如此,晏婴还时常把自己所得俸禄送给亲戚朋友和劳苦百姓。

(十一)羊续廉政故事

羊续字兴祖,东汉大臣,司隶校尉羊侵之孙,历任扬州庐江郡太守。羊续施政清平,为人俭朴,素有穷官之称。有一次,羊续的属下给他送了一条活鲤鱼。他收下后让人把鱼挂在庭檐下,几天后成了枯鱼干,羊续不让人取掉,以此表达自己不收礼的决心,留下“悬鱼太守”的美名。

(十二)刘宠廉政故事

刘宠,东汉末年贤臣刘宠,官至司徒、司空、太尉,一生清约省素。他在担任会稽太守时,扶持农桑,兴修迹耐水利,革除苛政,轻徭薄赋,改善了百姓的生活,而且微服私访,体察民瘼,公正廉洁,禁止扰民,赢得了百姓的信任。

(十三)海瑞廉政故事

海瑞,人称“明朝第一清官”,历经明代嘉靖、隆庆、万历三朝。他清廉的程度在整个明朝都鲜有企及,几乎“令人发指”……从当官那天起,家人仆役就没穿过不打补丁的衣服;其母亲七十大寿时破例买了两斤肉,竟成当地一大奇事传遍东南;……海瑞去世时任南京都察院右都御使,官居二品,相当于正部级领导,可办理丧事时连棺材都买不起,还是负责治丧的官员凑钱才办的丧事。

 


上一篇:清廉诗词
下一篇:党规党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