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礼》
上行之,下效之。——《周礼·天官太宰》。
橘逾淮而北为枳。——《周礼·冬官考工记》。
冬夏致日,春秋致月。——《周礼·春官·冯相氏》。
弓人为弓,取六材必以其时,六材既聚,巧者和之。——《周礼·冬官考工记》。
知者创物,巧者述之、守之,世谓之工。——《周礼·冬官·考工记》。
烁金以为刃,凝土以为器,作车以行陆,作舟以行水,此皆圣人之所作也。——《周礼·冬官·考工记》。
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周礼·冬官·考工记》。
《廉耻论》
“礼义廉耻,国之四维”,“耻”(知耻)是中国古代主要德目之一。在中国这个素以重视人伦道德而著称于世的文明古国,人们对荣辱问题尤为关注。自孔子提出“行己有耻”的道德命题以来,历代思想家对荣辱问题的探究与阐发不绝如缕,真知迭出。
近代前夜,地主阶级进步思想家龚自珍,面对封建道德危机深重的局面,惊呼“历览近代之....耻已存者寡矣",为疗救道德危机,他奋笔疾书,针砭时弊,呼唤风雷,激荡生气,欲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
《官箴》
当官之法唯有三事:日清、曰慎、日勤。知此三者,可以保禄位,可以远耻辱,可以得上之知,可以得下之援。然世之仕者,临财当事不能自克,常自以为不必败,持不必败之意,则无所不为矣。然事常至于败而不能自己,故设心处事,戒之在初,不可不察。借使役,用权智,百端补治,幸而得免,所损已多,不若初不为之为愈也。司马微《坐忘论》云:“与其巧持于末,孰若拙戒于初。”此天下之要言,当官处事之大法,用力简而见功多,无如此言者。人能思之,岂复有悔吝耶?
君如事亲,事官长如兄长,与同僚如家人,待群吏如奴仆,爱百姓如妻子,处官事如家事,然后为能尽吾之心。如有毫末不至,皆吾心有所未至也。故事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悌.故顺可移于长;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岂有二理哉!
当官处事,常思有以及人。如科率之行,既不能免,便就其间,求其所以使民省力,不使重为民害,其益我矣。与人争者,常得利多;退-步者,常进百步;取之廉者,得之常过其初;约于今者,必有垂报于后,可不思也。惟不能少自忍必败,此实未知利害之分、贤愚之别也。尝为泰州狱掾,颜岐夷仲以书劝予治狱次第,每-事写-幅相戒。 如夏月处罪人,间在东廓,以辟日色之类。又如狱中遣人勾追之类,必使之毕此事,不可更别遣人,恐其受赂已足,不肯毕事也。又如监司郡守严刻过当者,须平心定气,与之委屈详尽,使之相从而后已。如未肯从,再当如此详尽,不听者少矣。
当官之法,直道为先。其有未可-直向前,或直前反败大事者,须用冯宣徽惠穆秤停之说。此非特小官然也,为天下国家当知之。
黄兑刚中尝为予言:顷为县尉,每遇检尸,虽盛暑亦先饮少酒,捉鼻亲视,人命至重,可避少臭秽,使人横死无所申诉也。
范侍良育作库务官,随人箱笼,只置厅上,以防疑谤。凡若此类,皆守臣所宜详知也。
《论语.颜渊》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颜渊请教仁道。孔子说:“克制自己,一切都复归于礼的要求,这就是仁。一旦这样做,天下的人就都归向仁了。实行仁德,完全靠自己,难道还要靠别人吗?”
颜渊说:“请问实行仁的条目。”孔子说:“不合于礼的事不要看,不合于礼的话不要听,不合于礼的话不要说,不合于礼的事不要做。”颜渊说:“我虽然不够聪敏,请让我按照您的话去做吧。”
颜渊的问题,涉及了儒学关于“仁”的问题。孔子给出了明“克己复礼为仁”的回答,这是孔子关于什么是仁的一条主要解释。
“克己复礼问仁”这个概念,最早出现于《左传·昭公十二年》里。这是夫子引用古成语给颜渊做了解释,是他在古人思想的基础上对“仁”这个概念的进一步阐发。所谓“克己复礼为仁”两个方面的意思:礼是仁的根基,这是说仁是内在的,而礼是外在的。正所谓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内在的“仁”决定了外在的“礼”,而外在的“礼”又推动“仁”的发展和进步。
孔子意在强调:必须通过人内在的道德修养,自觉地遵守礼的规定。所以后世宋儒说“须是克尽己私,皆归于礼,方始是仁”。
颜回进一步问具体怎么做,孔子所以回答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是具体的行动指南。进一步解释了什么叫克己复礼。
视、听、言、动,几乎囊括了一个人的全部行为,如果都能做到,这个人就已经符合了仁道的条件。说明这个人对仁的做法贯穿到了生活的各个角度。
另外关于“天下归仁”这句,清代学者有不同解释,有“归附”和“称赞”这两个说法,我觉得“归附”更符合孔子原意。
礼是一种社会行为规范,是属于意识形态的东西。最终的目的是让国家更好的被治理,且孔子之理想恐怕不仅仅是被他人夸赞。孔子是在为当时那个礼崩乐坏的世界寻找解决的办法和出路。而“仁”和“礼”是他为当时社会乱世的治理开出的药方。所以我认为“归附”解释的更合理一些。
“天下归仁”这句话,后边的孟子多次阐发这个命题,并提出了“仁者无敌”的口号。这才有了著名的孟子见梁惠王。
《左传.襄公十五年》
【经】十有五年春,宋公使向戌来聘。二月己亥,及向戌盟于刘。刘夏逆王后于齐。夏,齐侯伐我北鄙,围成。公救成,至遇。季孙宿、叔孙豹帅师城成郛。秋八月丁巳,日有食之。邾人伐我南鄙。冬十有一月癸亥,晋侯周卒。
【传】十五年春,宋向戌来聘,且寻盟。见孟献子,尤其室,曰:子有令闻,而美其室,非所望也!对曰:我在晋,吾兄为之,毁之重劳,且不敢间。
《晏子春秋·内篇杂下》
“廉者,政之本也。”
《管子·牧民》
“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小廉不修于国,而求百姓之行大廉,不可得也”
《论语》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孟子·离娄下》
孟子曰:“可以取,可以无取,取伤廉;可以与,可以无与,与伤惠;可以死,可以无死,死伤勇。”
《韩非子·解老》
“所谓廉者,必生死之命也,轻恬资财也”
《吕氏春秋·忠廉》
“临大利而不易其义,可谓廉矣”
《周礼·天官冢宰》
“(小宰)以听官府之六计,弊群吏之治。一曰廉善,二曰廉能,三曰廉敬,四曰廉正,五曰廉法,六曰廉辨。”
《周礼注疏》
“此经六事,皆先言廉,后言善、能之等,故知将廉为本。”“廉者,洁不滥浊也。”
《钦定周官义疏》“郝氏敬曰:吏以廉为本,贪墨则其余不足观矣。”
《历代名臣奏议》
“惟廉而后能平,平则公矣。不廉,必有所私,私则法废,民无所措手足矣。”——
《周官新义》
“廉者,察也。听官府弊吏治,察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