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上市公司官网365
当前的位置: 本站首页 >> 英国上市公司官网365 >> 正文

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

时间:2020-04-23 10:17:22  作者:

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

自主创新是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创新能力是国家综合竞争力的核心。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讲话中强调,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把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大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在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温家宝总理指出,最重要的是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致力于建设创新型国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着重提出,要培养人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着力提高人的创新能力。可见,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不仅是个人发展的需要,更是国家创新战略的要求,高校应把创新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核心内容,努力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应该重视大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因为在新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体现的就是“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尊重学生的人格及创新精神,我们要充分重视视学生自身的主动性因素,引导学生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在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大学生的主体性因素包括:广泛的兴趣、爱好、好奇心甚至是冒险导向、敏锐的直觉、高度的审美趋向、特殊的认知技能,以及强烈的自信心。这些因素通过系统的引导和训练可能发展为创新动机、创新意识和创新信心,而最终有可能升华为创新能力。我们应该重视和尊重这些因素的发展,努力为这些因素发展为创新能力进行引导和提供条件。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家庭、学校教育在认识上的误区和教育手段的不当,使这些本来可以发展为创新能力的萌芽因素最后被扭曲和扼杀了。

    一、在目前我国的大学教育过程中影响大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因素

    (一)中学阶段的应试教育在某种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影响了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和拓展。

    由于我国目前的“应试教育”追求答案的唯一性,学生通过一轮又一轮的强化训练来取得正确答案,从而获得高分。久而久之,学生的思维便趋于收敛,在处理问题时形成了根深蒂固的“非此即彼”的思维习惯,这无疑是扼杀学生的创造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提出:“教育能够是,而且必须是一种解放。”但是,自从1977年恢复高考后,中学教育的一切就围绕着高考这根“指挥棒”来运转,不仅使学生困于题海不堪重负,教师也疲于应付那些题目越出越偏、越出越难的考试,更无暇顾及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了。

    (二)教育理念僵化,应试教育的价值取向仍然占据着主导地位,过分强调知识的重要性而忽视了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影响了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有人经过研究发现,世界著名的科学家之所以成功,知识因素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他们的非智力因素,如兴趣、爱好、信心、强烈的责任心、顽强的意志、实事求是的学风等。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兴趣是学习的重要动力,兴趣也是创新的重要动力。创新的过程需要兴趣来维持。而我国的大学教育重知识而轻能力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几年前,在南京举行的一次国际教育研讨会上,美国西北理工大学的校长谢佐齐博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中国目前的教学方法培养出来的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很强,但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较弱,特别明显的是缺少创造性。同样,1995年,美籍华人、诺贝尔奖的得主杨振宁先生来华讲学时也谈到,在国外,中国留学生无论在普通大学还是一流大学,学习成绩都非常出色。但他们胆子小,教师没讲的不敢想,教师没教的不敢做。他认为,中国的小学、中学、大学教育,是在将学生赶到一条越走越窄的道路上,把学生变成了死读书的人。结果是学生习惯于接受而不会思考,没有创见,因而不容易培养出创造性人才。

    (三)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简单、教学手段单一,是束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因素。

    目前,我国高校的课程和教材相对陈旧、观点落后、设置不合理,且与现实脱节,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的教学方式多为灌输式、教学方法简单、教学手段单一。当前学校教学内容仍以知识的学习为主要内容,缺少能力培养;在教学方法上,仍以课堂讲授为主,形式单一,方法呆板,缺少新意。在这种教学状态中,学生的学习缺少主动性,积极性不高。学习过程中受教师因素的影响也较大。教师所用的不外是一张嘴、一个黑板、一支粉笔。教师讲,学生听,教师自讨无趣,学生昏然欲睡,更别谈创新了。

    1、树立创新教育的理念。

    创新教育是全面素质教育的具体化和深入化,是以加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创新人格的培养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笔者认为:作为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基地——高校,教师应转变教育理念中那些不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价值观,要以树立创新教育观念为先导,以加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以培养创新人才为核心目标,改变过去传授知识为主的教育模式,构建新型教育体系,将创新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落实到每个教学环节。为此,刘树仁先生早在2001年就提出高校要尽快转变传统僵化落后的教育理念,摆脱传统培养模式的桎梏,以科学先进的教育理念为导航,实现由“承传型”“标准件型”教育观念向“创新型”教育观念转变;由“应试教育”价值观向“素质教育”价值观转变;由偏重培养学生认知能力的观念向重视学生情感与更改协调发展的观念转变;由“师道尊严”向“师生民主平等”的观念转变;由重视培养学生竞争的观念向重视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的观念转变[1]

    2、改革课程体系。

    针对目前我国高校基本上实行以专业为单位构建课程体系而产生的诸多弊端,本着“厚基础、宽口径”“淡化专业,强化课程”的改革目标,打破以专业设置课程的传统体系,将相近专业合并共同构建新的课程体系,使相邻和相近专业的各学科有更大的空间互相渗透,增加跨学科、跨专业、跨年级的选修课。这样通过各学科知识的融合、渗透、转化,使学生形成多学科、多视角的创造思维能力,为其个性发展、创新能力的提升提供更大的空间。

    具体操作可从以下方面进行尝试:

    一是拓宽课程选择面,完善课程转换体系,使学生可以跨专业、跨院系学习。

    二是开设相关选修课程,加强对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为学生的创新活动提供深厚的文化底蕴。

    三是实施主辅修学习制度,加强复合型人才培养。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跨学科、跨专业修读喜欢的辅修课程、辅修专业和第二学位专业。

    四是实施第二课堂培养计划,将第二课堂开展的思想教育活动、科技创新活动、文化体育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纳入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将课内培养与课外培养相结合,全面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五是开设“创新学”课程,训练学生的灵活性思维、求异型思维、发散性思维和逆向思维;开发他们思维的灵活性、精确性、敏捷性及变通性,激活他们的创新潜能和创新的主动性,掌握创新思维的策略。

    (四)调整教学内容,改革教学的方式方法。

    首先,学校应构建一个创新型的教学内容体系,将最新的科学研究成果和科学概念及时地融入到教学实践中,体现教学内容的时代性、开放性、多元性与全面性;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以发展的观点看待客观物质世界,引导他们去探索新的知识。

    其次,采取主体参与型的教学模式,改变传统的“满堂灌、填鸭式”教学模式,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观念,采取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利用课堂辩论、学生讲课和专题论等方法,激发大学生的求知欲与想象力,培养他们的求异思维和探索精神。

    再次,加强教学的实践环节,鼓励学生参加科技活动,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实验能力。学校可以设立开放型实验室,建立创新教育实验基地,为大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和场所。再其次,在教学内容中适当增加创新能力培养的内容,使学生了解创新能力的形成过程及特点,有意识地进行创新能力的训练。

    最后,积极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通过声音、图像等多种表现形式,使学生对知识掌握得更加透彻、形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激情。

    (五)构建合理的评价和激励机制。

    合理的评价和激励机制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制度保障。首先,在教育评价上,教师要改变以往把一次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唯一标准的考核方式,建立一套综合评价体系,将学生的考试成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学生的实践能力都纳入评价体系中,进行综合衡量。其次,在激励机制上,一方面学校要拿出切实可行的措施促进教学中创新成果的转化。同时,学校应建立专项奖励基金,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成效特别突出的教师实行专项奖励,并对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的创新活动提供资金支持。另一方面,学校通过奖学金、创新基金、奖励学分、创新学分、素质拓展学分等多种措施激励学生开展创新活动,并为学生的创新活动提供经费支持以及专业辅导。

    总之,要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高等院校必须改革落后的教育教学机制、努力探索新的务实创新能力培养模式,为国家的创新人才战略做出贡献。